太害羞、太勤勞都當不了富翁
商業周刊人物觀點人物專訪太害羞、太勤勞都當不了富翁
訂戶獨享:列印文章收藏文章訂閱雜誌 電子雜誌
商業周刊 第1046期 2007-12-10
太害羞、太勤勞都當不了富翁
整理者:單小懿 採訪者:單小懿
分享:推至Facebook推至噗浪轉寄本文我要回應(21)
心態上的盲點:
存錢與花費失衡 應分別建立不同目的的帳戶
這些思想對亞洲人可說是非常新的思維,所以他們在心志上未必有正確的方向。其中一個關鍵是:要相信從事任何事都會成功,因為「思想引導感受,感受引導行為,全部加總等於你的結果」。好比我在書中說,「每個大師都曾經是個大失敗者。」現在很成功的人,都歷經苦難,但過程中他們有足夠的信心。
第二個關鍵是:可以從任何事物上學到成功,但都需要被訓練。任何人並非走進一個房間就可以侃侃而談,必須經過學習。所以有人以為做生意、賺錢從開始就非常意氣風發,那並不真實;事實上你必須跟指標人物學習、必須要被訓練,由此開始做為基礎。
但問題又來了,你怎麼找到指標人物呢?那就是你想要學習的領域中的有錢人,但不用是特定任何人,因為多數有錢人的想法與行為都相同。
問:亞洲人是否有哪些心態上的迷思,成為致富的阻礙?
答:嚴格說來,那是心態問題;心態是心態,人是人,錢是錢,無關乎是哪一國人。 但我特別觀察到三點,容易阻礙亞洲人累積財富。第一,相對於西方人,亞洲人比較害羞。我說的「害羞」是,多數時候選擇站在旁邊觀看,不願當第一個,缺乏嘗試事物的動力;你必須願意態度合宜、行動積極的去展現自己,這非常重要。所謂「合宜」,意思指的是不「過分推銷」,而是「低調的積極」。
第二,個人的「存錢」與「花錢」不平衡。在亞洲很不尋常的是,「存錢」與「花錢」兩種心態分屬於兩類人,老一代人存錢,年輕人花錢,但關鍵是要個人財務平衡,才能創造財務上的自由。要訣就是一定要依不同的目的分在不同帳戶,用分散達到財務平衡,而非全放在一起。我的建議是:
一○%——財務自主基金(包含投資、退休金、基金等)這些錢不能花掉。
一○%——專為大筆開銷的長期存款(好比車子、房子、稅金)。
一○%——娛樂(看電影、吃頓大餐、旅遊、購買電漿電視)。
一○%——教育(進修課程、上大學)。
一○%——給予(慈善或宗教捐款)。
五○%生活必需(帳單、飲食、租金、服裝)。
實踐上的不智:
努力工作還不夠 要借力使力,創造財富運轉機制
第三,只一味的勤奮卻不懂得借力使力。其實努力工作是很好的主意,但自我勤奮,是否阻撓了你聰明工作?是否讓你生活、工作不夠系統化?
一定要掌握一個關鍵:工作的目的除了努力自己的事業,同時也要努力創造一個可以自行運轉的機制,在你為此機制工作幾年後,反過來此機制也可以為你創造收益,創造「被動收入」,這樣就不用終生勞碌。
只有努力工作並不會讓你做得更好、更快或者更有錢,必須加上聰明工作,想辦法讓一切可以用機制來系統化運作。當你想要努力工作時,努力工作沒有錯,但當你不想努力工作、卻仍得努力工作時,問題就大了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