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1月22日 星期六

公務員加薪 等於人民加稅

公務員加薪 等於人民加稅
關於政府舉債,有種說法是:如果政府不斷舉新債還舊債,就不用對人民加稅。但這種做法就和之前美國的馬多夫(編按:Bernard L. Madoff,類似「老鼠會」,投資人先付一筆錢入會,而後收到分紅其實是來自新加入者的入會費。)騙局如出一轍:把甲繳的錢轉給乙,把乙繳的錢轉給丙……,這樣無限循環下去。
另一方面,人們對公務員的品格要求太高,這就造成一種怪象:既然公務員生產力無從衡量,那就把他們的貨幣薪資刻意壓低或凍漲,以免社會批評,但另一方面為了彌補,就用其他方式補貼:現行的一八%優惠定存制度,就是過去體諒軍公教人員貨幣薪資不高,另外提供給他們的補貼。

還有另一種補貼,那就是提高公務員非貨幣的收入。例如:假設某公營行庫董事長,年薪新台幣二百五十萬元,他管理的資產高達兩兆元,從貨幣薪資來看,他似乎領得很低,但若加上了配給他的住宅、車子、司機或其他福利等額外收入,就未必算低薪了。

這種以貨幣以外方式支付的薪資,會讓納稅人付更大的代價。例如配一台車子,加油錢及司機薪資都是由國庫負擔,但對這位董事長來說,因為這筆錢不是他出的,他就有動機濫用,如用公務車接送親友、四處玩樂,之前有軍方高層用配車及司機載小孩上學、載太太買菜等「公器私用」的行為,就是這個道理,這對納稅人就是種浪費。
但在現實裡,很多政府在做的事,其實都不符合這個標準。例如公營銀行,既然民營銀行也做的有聲有色,人們已可從它們獲得想要的服務,那麼為什麼政府也非得要經營銀行呢?類似的例子,還包括石油、糖業、航空工業等,這些民營企業有的已經在做,政府在這些領域裡辦國營企業實在找不出任何正當理由。政府插手這些事業,只是多花納稅人的錢在養一批公務員而已。

2011年1月20日 星期四

太害羞、太勤勞都當不了富翁

太害羞、太勤勞都當不了富翁
商業周刊人物觀點人物專訪太害羞、太勤勞都當不了富翁
訂戶獨享:列印文章收藏文章訂閱雜誌 電子雜誌
商業周刊 第1046期 2007-12-10
太害羞、太勤勞都當不了富翁
整理者:單小懿 採訪者:單小懿
分享:推至Facebook推至噗浪轉寄本文我要回應(21)
心態上的盲點:
存錢與花費失衡 應分別建立不同目的的帳戶

這些思想對亞洲人可說是非常新的思維,所以他們在心志上未必有正確的方向。其中一個關鍵是:要相信從事任何事都會成功,因為「思想引導感受,感受引導行為,全部加總等於你的結果」。好比我在書中說,「每個大師都曾經是個大失敗者。」現在很成功的人,都歷經苦難,但過程中他們有足夠的信心。

第二個關鍵是:可以從任何事物上學到成功,但都需要被訓練。任何人並非走進一個房間就可以侃侃而談,必須經過學習。所以有人以為做生意、賺錢從開始就非常意氣風發,那並不真實;事實上你必須跟指標人物學習、必須要被訓練,由此開始做為基礎。

但問題又來了,你怎麼找到指標人物呢?那就是你想要學習的領域中的有錢人,但不用是特定任何人,因為多數有錢人的想法與行為都相同。

問:亞洲人是否有哪些心態上的迷思,成為致富的阻礙?

答:嚴格說來,那是心態問題;心態是心態,人是人,錢是錢,無關乎是哪一國人。 但我特別觀察到三點,容易阻礙亞洲人累積財富。第一,相對於西方人,亞洲人比較害羞。我說的「害羞」是,多數時候選擇站在旁邊觀看,不願當第一個,缺乏嘗試事物的動力;你必須願意態度合宜、行動積極的去展現自己,這非常重要。所謂「合宜」,意思指的是不「過分推銷」,而是「低調的積極」。

第二,個人的「存錢」與「花錢」不平衡。在亞洲很不尋常的是,「存錢」與「花錢」兩種心態分屬於兩類人,老一代人存錢,年輕人花錢,但關鍵是要個人財務平衡,才能創造財務上的自由。要訣就是一定要依不同的目的分在不同帳戶,用分散達到財務平衡,而非全放在一起。我的建議是:

一○%——財務自主基金(包含投資、退休金、基金等)這些錢不能花掉。

一○%——專為大筆開銷的長期存款(好比車子、房子、稅金)。

一○%——娛樂(看電影、吃頓大餐、旅遊、購買電漿電視)。

一○%——教育(進修課程、上大學)。

一○%——給予(慈善或宗教捐款)。

五○%生活必需(帳單、飲食、租金、服裝)。

實踐上的不智:
努力工作還不夠 要借力使力,創造財富運轉機制

第三,只一味的勤奮卻不懂得借力使力。其實努力工作是很好的主意,但自我勤奮,是否阻撓了你聰明工作?是否讓你生活、工作不夠系統化?

一定要掌握一個關鍵:工作的目的除了努力自己的事業,同時也要努力創造一個可以自行運轉的機制,在你為此機制工作幾年後,反過來此機制也可以為你創造收益,創造「被動收入」,這樣就不用終生勞碌。

只有努力工作並不會讓你做得更好、更快或者更有錢,必須加上聰明工作,想辦法讓一切可以用機制來系統化運作。當你想要努力工作時,努力工作沒有錯,但當你不想努力工作、卻仍得努力工作時,問題就大了。

2011年1月11日 星期二

通訊埠 (port) 介紹及常用 port 對照

通訊埠就像銀行的窗口,當您到銀行抽號碼後,會有廣播某號到某窗口,只不過它的窗口一共有 65536 個,而且它有留著特定的窗口給特定程式使用,不過實在是不少,我打字打不完,所以用引文給您比較快,不過他還是沒全列出,還有 3306 mysql 使用的埠,proxy 常用的埠則是 80 或 8080 或 3128 ,鳥哥的網站也有限制通訊埠的文章, 在此: http://linux.vbird.org/linux_server/0210port_limit.php
以下引自網址: http://hk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?qid=7006042400297&others=1
Port是程式與程式 電腦與電腦 之間的通信埠
試想想A電腦想和B電腦溝通(例如MSN,ICQ,P2P), 連線之間如果沒有Port通信埠的話,程式怎樣知道要把資料送到電腦那裡? 每電腦只有一個IP,而程式就有無限個, Port就是用來對應某個程式的連接埠


常用已協議的類型

DHCP (Ports 67/68 + 546/547):DHCP提供對IP位址設定的集中式控制。如果網路上有DHCP伺服器,就能指定動態式IP位址給電腦上任何的網路配接卡。另外可以使用「TCP/IP內容」的「識別」索引標籤來進行這個動作。如果選用DHCP作為IP位址的索取方法,那DHCP伺服器便會提供該電腦的TCP/IP網路的基本資訊。

DNS (Port 53):DNS就是域名解析服務。互聯網上的每一台電腦都有一個網路地址與之對應,這個地址就是常說的IP位址,它以純數字的形式表示。為了便於記憶,便有了域名來協助。當瀏覽主網站時,只需輸入域名,其IP的變換,便會由DNS伺服器來完成。

Finger (Port 79):一般使用過Linux或UNIX,便會知道finger的主要用途是獲取電腦中用戶的資訊,查看機器的運行情況等,一般電腦會將它預設為「Block」。

FTP (Port 20/21):文件傳輸協定,使用的為21。可授權用戶瀏覽,在Windows XP裡一般設為「Block」。

HTTP (Port 80):超文件傳輸協定,用來進行HTTP (或 Web)通訊。

HTTPS (Port 443 + 445):加密套接字協議層 (SSL)所使用的Port。

IMAP (Port 143):用於郵件伺服器上獲取電郵的信息或直接收取郵件的協定IMAP (Internet Message Access Protocol)。

NetBIOS (Port 137 , 138 + 139):網路基本輸入/輸出系統,是接入網路服務的接口標準。

NTP (Port 123):網路時間協定NTP,是電腦的時鐘與世界標準時間同步。

Ping :伺服器不同,而Port也會不同,Ping是常用的一個網路指令,能發送ICMP信息來檢測兩台電腦之間的MTU,從而查找網路的問題。

POP3 (Port 110 + 995):接收電郵的伺服器端口。

SMTP (Port 25):寄送電郵的伺服器端口。

SNMP (Port 161/162):簡單網路管理協定,是一個標準的用於管理IP網路上節點的協議。

Telnet (Port 23):遠端文字登錄模式,常用於Linux或UNIT系統上。

TFTP (Port 69):TFTP是一個像FTP一樣的檔案傳輸協定,但它比較簡單。
參考資料 http://hk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?qid=7006042400297&others=1
http://hk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question?qid=7006042400297&others=1